中国“铱星”启幕
文 / 王云辉,本文同时发表于《财经国家周刊》
一个由中国人构建的全球卫星通信网络计划,已经全面启程。
10月24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其中一项内容即提出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,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运营,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等国家民用空间设施建设,研制、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。
一天之后,北京信威通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说,已同意子公司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"卫星移动通信星座发展规划",并将与政府及业界沟通协调,以将该规划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之中。
在此之前,北京信威与清华大学共同开发的第一颗"灵巧"通信试验卫星,已于2014年9月4日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,并实现手持机通话和与地面网络互联互通等测试。
10月26日,"灵巧"工程任务负责人、清华大学-信威通信空天信息网络技术联合研究中心(以下简称研发中心)主任陆建华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表示,测试的多项关键指标都遥遥领先于目前的国际最优数据。
信威集团(600485)董事长王靖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表示,未来将发射更大规模的灵巧通信卫星,最终构建一个无缝覆盖全球所有人类居住区域的卫星通信网络。
在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中,这个将带来深远的政治、军事与经济影响的方案,被定义为中国版的"铱星计划"。
中国长期依赖铱星和海事卫星的格局,将由此改变。
"铱星"复生
2014年8月,因为在一周内股价上涨超过40%,一家市值仅有约8.9亿美金的上市公司成为当时的美股热门。
这家公司,是铱星通讯(IridiumCommunications,IRDM)。
铱星通讯的前身,是摩托罗拉1987年最早提出的"铱星计划",公司历时12年,斥资超过50亿美元,将66颗近地卫星送入太空,组成了覆盖全球的通信卫星系统,让使用卫星话机的用户,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拨打和接收移动电话。
然而,由于终端匮乏、销售不力、价格过高、管理失控等原因,这个雄伟的计划在1998年11月投入使用后,仅仅运营了16个月便迅速夭折。直到2000年铱星公司宣布破产时,它只发展了5.5万用户,而如果要实现盈利平衡,它至少需要65万用户。
最终,私募基金出手接盘了铱星系统,将它变身为铱星通讯。在以向政府和工业部门等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蜃伏14年之后,重新回到公众市场。
2014年7月28日,铱星通讯宣布,其世界首个全球覆盖卫星热点服务IridiumGO!正式投入使用。该服务可以在没有网络信号的地方,把铱星的卫星信号转变成WiFi热点。
显然,它被近年此起彼伏的各种"全球WiFi计划"刺激到了。
2013年6月,谷歌的"热气球网络计划"在新西兰南岛基督教堂城的航空节上开始小规模测试。这个项目计划在地球的大气平流层放飞无数热气球,最终组成一个无线网络,为尚未联网或网络条件不稳定的地区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服务。
2014年2月,美国MediaDevelopmentInvestmentFund公司发布"外联网(Outnet)计划",宣称将在2015年6月前,向近地轨道发射150颗微型卫星,向全球提供免费的WiFi广播服务,引发全球轰动。
2个月后,香港特区的中国趋势控股有限公司也宣布,与美国休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合作,打造免费的卫星移动互联网"天网计划",用户只需要购买中国趋势指定的终端,就可以免费使用卫星上网、收看电视和拨打电话。
无论技术或商业是否可行,但毫无疑问,这些计划都让全球通信网络服务再一次成为外界的关注焦点。
"灵巧"升空
在2013年以前,铱星计划的挫败,让几乎所有有意发展卫星通信的国家和公司,都退缩不前。
事实上,铱星公司的破产背后有太多原因,此类服务本身其实仍然有充足的市场空间。
近年来,虽然无线移动技术在通信产业中一直稳占绝对地位,但由于各种限制,地面的无线通信其实远未能实现无缝覆盖。
即使是在被视为全世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最好的中国,直到现在,80%以上的陆地和95%以上的海洋面积仍然未实现通信覆盖,渔民出海、远洋航行、山区林区作业都无法获得廉价而有效的通信保障。
所以,铱星通讯进行市场转型,不再是争夺普通用户,而是为政府、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后,它早已实现稳定的运营与盈利。
根据铱星通讯2013年年报,过去5年公司的注册用户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8%,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%,仅2013年的注册用户就达到了66.4万人,营业收入3.83亿美元,净收入达6250万美元。
尽管如此,人们依然对卫星通信网络视若雷池,不敢轻越。
"其实,中国对于星座卫星通信网络的研究已经有10年之久。"信威通信副总裁蒋伯峰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说,"但一直缺少一个成熟的方案,能够以持续、稳定地建立起这样一个庞大的卫星通信网络,并维持其健康运营。"
2010年,刚刚完成改制重组的信威通信,开始与清华大学联合启动"灵巧"工程。经过4年准备,2014年9月4日,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其首颗低轨移动通信卫星终于成功搭载火箭发射。
据陆建华透露,在该卫星成功升空2周内,项目团队已成功实现手持卫星通话、互联网网数据传输等业务测试。其后,在完成各项指标测试后,由第三方权威部门组织的专家,于10月21日完成了对首颗"灵巧"卫星的测试和鉴定。
未来,清华大学和信威通信计划用约3年时间,完成"一箭四星"的发射任务,并在2019年发射多颗低轨移动通信卫星,初步建成中国自主可控、可持续发展的星座通信系统。
届时,一个除南北极之外,覆盖全球绝大部分区域的卫星通信系统将基本成型。
“中国系统”性能领先
王靖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表示,"灵巧"工程从研发开始,就一直致力于做一个自主可控的"中国系统"。
"灵巧"通信试验卫星大量采用工业级商用器件(占85.78%)和国产器件(75.95%),卫星采用的通信标准和智能天线等关键技术,都是由信威通信自行研发。
因此,这颗试验卫星的研制难度极大。据陆建华透露,从卫星发射任务确立到卫星出厂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,研制周期非常短,而研发制造过程中,一体化设计面临复杂的电磁干扰、能源、结构、控制等一系列难题,更让这颗卫星的设计研发、技术试验、流程管理、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都遭遇巨大挑战。
但最终,试验卫星还是按期完成升空,测试指标也都让人满意。
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了解,这颗试验卫星重量约130公斤,运行在高度约为8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,移动通信载荷可同时形成15个动态多波束,覆盖区直径约为2400公里,电磁频谱监测区直径1000公里。
陆建华透露,该卫星的主要指标,优于国际上现有低轨移动通信在轨卫星的最好水平。
比如,铱星系统需要的发射功率高达400W,但手持终端的用户传输速率只能做到上行2.4Kbps,下行4.8Kbps,也不支持高速业务;而灵巧卫星的发射功率只须要17W,却可以实现上行13.5Kbps(实测),下行38.4Kbps(实测)的速度,车载的高速业务速度更高达上下行600Kbps。
此外,由于采用了卫星通信和蜂窝通信的双模系统,"灵巧"工程可避免铱星无法在室内使用、数据承载量有限的劣势。
小卫星时代
"灵巧"工程在其被宣布之时,外界便普遍将其定义为中国"民营第一星",并与SpaceX等踏足空天领域的海外企业进行对比,并据此猜测,其他民营企业将如何参与航天产业发展,而中国的卫星乃至航天产业将孕育多大的商机。
不过,在王靖眼中,他更在意的是这一技术为中国带来的战略格局变化。
2014年10月,连续两起重大事故让全球航天业遭遇重挫,但这并不足以让各国放缓在外太空的探索与布局,因为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,将直接影响各国政治、军事、科技乃至经济领域的博弈格局。
事实上,人类正在进入新的航天器发射高峰期。仅2013年,全球就一共成功发射208个航天器,为历史最高。
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大量小型卫星的发展。以2013年为例,发射质量低于500公斤的小卫星占全部航天器数量的63%,质量小于10公斤的航天器数量达到92个,占全部航天器数量的44%,同比增长了2.5倍。
无疑,一个"小卫星时代"已经到来。
据航天专家介绍,与大卫星相比,单颗小卫星的功能相对较低,但多颗小卫星按一定要求分布在一种或多种轨道上,共同合作完成某项空间飞行任务。
因此,可获得高空间分辨率、高时间分辨率,增加覆盖面,减少信号衰减,同时大幅提高空间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空间体系的弹性,实现单颗大卫星难以实现的功能和性能,也降低了成本压力。
目前,中国的交通运输、远洋等领域,还普遍依赖铱星和海事卫星服务。
而王靖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透露,作为"灵巧"工程的运营方,信威通信已经准备了完善的商业运营方案,未来将向公众提供方便、便宜的服务。
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,交流思想、分享信息。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。参与方式: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填写您的加入信息,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,会添加入群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科技杂谈授权刊登。
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,侵权必究。
科技杂谈文章,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。
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,网易阅读客户端。